2025-08-30 21:00 來源:央視網 作者:陳鈺潔 唐蕾 朱勁松 李艷君 王廣蓉 點擊:
抗日戰爭時期,湖南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兵員和工業資源供給地,也是拱衛四川、貴州、廣東、廣西的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9年9月,日軍調集10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進攻長沙,中國軍民奮起抵抗,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
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和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攻防戰,中國軍民同仇敵愾,三次擊退日軍,打破了日軍在最短時間內消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攻占長沙的企圖。
總臺央視記者 唐蕾:我身后的這條河流就是新墻河,新墻河也是中國守軍抵抗日軍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我手中這張老照片是1939年10月初,戰地記者在這片區域拍攝的。
當時的戰報真實描繪了當年的場景:“我軍即全線反攻,且于五日內即橫渡新墻,更且直迫岳陽,日軍喪師數萬?!?/p>
1939年9月20日,日軍猛攻至新墻河一帶的雷公山草鞋嶺,時任第9戰區52軍195師1131團第3營少校營長的史恩華帶領全營士兵500人頑強阻擊。
湖南省岳陽縣博物館館長 楊堅:日本人看久攻不下又放毒氣彈,史恩華口鼻出血,最后用自己的尿液將毛巾浸濕捂在嘴上。師長覃異之對史恩華說,如不得已請往東靠,但是史恩華接到電話回了一句,軍人沒有不得已的時候,他拿起槍投入了戰斗。
面對日軍的精良裝備,中國軍隊采取“后退決戰 爭取外翼”的策略。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梁小進:中國守軍完成了阻擊任務部隊就向東撤,撤到了東部的山區、丘陵地帶,所以就保存自己,為后續的戰斗做好了準備。
1939年10月7日,中國守軍連續追擊,日軍敗退至新墻河一線,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1941年9月,日軍再次進攻長沙,中國守軍仍采取“誘敵深入”戰術,將日軍再次擊退到新墻河。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梁小進:日軍想消滅第九戰區的主力部隊這個沒有達到。他要打通去往貴州的通道也沒有實現。第三他要挫敗中國軍民抗戰的意志更沒有達到。
1941年12月23日,日軍第三次進攻長沙,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利用湘北獨特的地形條件,提出了“天爐戰法”的作戰方案,也就是在新墻河、汨羅江這兩道防線層層阻擊、逐漸消耗日軍,然后把日軍引入到長沙城外的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大范圍包圍日軍,同時通過敵后作戰,切斷運輸線、補給線,對日軍形成決戰態勢。
1942年1月3日拂曉,日軍攻打長沙東門、北門。中國守軍第十軍將士們堅決抵抗,岳麓山炮兵也發炮猛轟,傷亡慘重的日軍只得撤退,中國守軍對殘敵展開了圍殲。
總臺央視記者 唐蕾:這里是位于長沙縣福臨鎮的影珠山,進攻長沙城的日軍全線潰退后,中國守軍在這里與日軍展開了激烈戰斗。我身后的這塊石刻位于影珠山腳下,是中國守軍殲滅日軍后,第20軍軍長楊漢域所刻下的,上面寫道:“聚殲倭寇于此,蜀人楊漢域勒石?!?/p>
長沙會戰期間,先后有100萬民眾直接支援作戰。他們組織偵察隊、運輸隊、救護隊、慰勞隊,運送軍糧、彈藥,幫助守軍偵察敵情、布雷、毀路,破壞敵人水陸交通。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姚江鴻:三次長沙會戰粉碎了日軍再次企圖消滅第九戰區軍隊主力的野心,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對日作戰的信心和士氣。
總臺央視記者 唐蕾:在長沙市岳麓山的云麓宮前坪,靜靜地佇立著這樣一份抗戰陣亡將士名錄??谷諔馉幗Y束后,人們為了紀念在三次長沙會戰中犧牲的將士,把5000多名烈士的名字鐫刻在這19塊花崗巖上。在風雨的沖刷下,花崗巖上的部分字跡已經有些模糊,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他們的籍貫、年齡,而還有更多的抗日志士并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歷史不會忘記,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安寧。
上一條:【光明網】李紅權:從驅動到賦能 文化基因如何在經濟土壤中生根結果
下一條:【人民網】湖南師范大學:聚焦高階思維能力養成,構建地理學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