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21:12 來源:新湖南 作者:周秋光 點擊:
今天,我們站在歷史與時代的交匯點,共同回望湖湘大地飽受戰火蹂躪的艱難歲月。作為重慶的東南屏障與抗日正面戰場的核心區域,湖南在全國抗戰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當年,日軍侵華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曾揚言“若要拿下中國,先平湖南”,然而這片土地以“千萬湘人千萬軍”的決心、“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信念,與60萬侵華日軍鏖戰,殲滅日軍20余萬人,付出了152萬同胞犧牲的沉重代價,最終成功守住了西南抗日大后方。今天重述這段歷史,并非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銘記苦難、致敬先烈,更要將湖湘軍民的抗日愛國精神轉化為新時代推動國家富強的精神動力。
歷史不會忘記,日軍鐵蹄踐踏下的湖湘大地曾經歷怎樣的浩劫。1943年南縣廠窖慘案中,日軍僅用四天三夜便屠殺我同胞3萬人,遇難者遺體沉入河中,致使河道因腐尸堵塞而無法通航。常德會戰期間,日軍公然違反國際公約使用毒氣彈,中毒軍民因呼吸困難、口吐白沫而亡,沅江、桃源等地還因日軍攜帶的病菌引發瘟疫,多個村落徹底淪為無人區。湘鄉永豐一帶,日軍實施極端殘忍的暴行,將難民釘于墻面點燃“天燈”,甚至將幼童拋向空中用刺刀挑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難以磨滅的傷痛。據史料統計,抗戰期間,湖南全省被燒毀房屋超百萬間,被搶掠耕牛數萬頭,直接經濟損失達百億元之巨……這些數據背后,是無數湘籍家庭的破碎,是千萬同胞的血淚。
但苦難從未摧毀湖湘兒女的抗戰意志。湖南人民廣泛開展的游擊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正面戰場的湖南七次大會戰,重創侵略軍,敲響了日本帝國主義喪鐘。在抗日戰爭中,湖南總計犧牲軍人30多萬,占全國犧牲軍人的十分之一。每一場勝利的背后,都是軍民同心的堅守:中共湖南省委在湘鄉睦鄰堂設立指揮機構,組建湘中抗日游擊隊與自衛大隊,深入城鄉、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以各種形式抗擊日軍侵略。一批批湖南抗日英雄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義無反顧地投入偉大的抗日戰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兵民是勝利之本”,當時湖南共有220萬民眾參軍入伍,與軍隊并肩作戰,構筑起一道日軍無法突破的血肉防線。英雄的湖南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的愛國反侵略的抗戰精神光照日月,流芳千秋,永垂不朽!
這份抗爭背后,體現了湖湘精神最耀眼的光芒。湖湘軍民的抗戰實踐,深刻詮釋了湖湘精神的核心內涵。其一,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鄭家溉、吳劍學等志士面對日軍的誘降,始終堅守民族大義,或投水明志,或在目睹親子遇害后仍痛斥日軍,直至犧牲。其二,軍民同心的責任擔當。前線將士浴血奮戰時,后方農民主動輸送糧食,婦女參與縫制軍衣,獵戶為軍隊帶路導航,湘鄉永豐地區的百次游擊戰中,民眾巧用野豬鉗等農具攻擊日軍、保衛家園。其三,愈挫愈勇的堅韌品格。衡陽保衛戰后期,守軍糧彈斷絕,炊事員、文職人員紛紛拿起武器參戰,重傷將士則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這種壓不垮、打不敗的意志,正是湖湘文化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特質的生動體現。
如今的湖南已從戰爭廢墟中崛起,“天河”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等科技成果走向世界,脫貧攻堅任務已全面完成,鄉村振興戰略正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芷江受降紀念坊上“正義必勝”的鐫刻,是包括152萬湖南同胞的英烈用生命換來的,今日的和平穩定,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守護的,因此,必須傳承好湖湘軍民抗日愛國精神。首先,要加強紅色教育,組織青少年、廣大黨員群眾走進廠窖慘案紀念館、衡陽抗戰紀念城等歷史遺址,通過幸存者口述、實物展陳等方式,牢記歷史。其次,要將精神轉化為實踐動力,在推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發揚湖南人能吃苦、不服輸的精神,直面難題、攻堅克難。最后,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堅決抵制歪曲、抹黑抗戰歷史的錯誤言論,守護好歷史真相。
湖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英雄的記憶,每一條河流都流淌著愛國的熱血。讓我們以史為鑒,將湖湘軍民“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意志,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際行動,傳承好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以優異的發展成果告慰那些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獻出生命的湖湘先烈!
(作者系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會長、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二級教授。本文為作者于2025年10月18日在武漢舉行的“區域國家和全球視野下的武漢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學術研討會”上所作主旨報告)
下一條:【新湖南】以科技“硬實力”、人才“軟實力”驅動新發展——湖南科技界、教育界熱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關閉】
 
 